冬天是一个伏藏的季节。从阴历的节气来讲,包括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最开始就是立冬,从立冬开始标志着进入冬天了。但是立冬总的来讲是一个秋冬交界的节气,天气还没有非常寒冷,最后天气越来越冷,到小雪,大雪会变得越来越干燥。冬至是最冷的节气,冬至这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一直到大寒天气逐渐地转暖了,这就是冬天的特点。
冬天如何进行养生,有一些原则,两千年前中医内经上明确说到“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天三个月就是一个闭藏的季节,不是像春生、夏长、秋收的季节。另外,从起居上主张“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什么意思?说的是晚上要早点睡觉,早上要晚点起床,一定要等到日光出来再起床。另外的养生原则就是“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这句话什么意思?说的是一定要避免着凉,要趋向于温暖的地方,饮食也要进食温热的食物。这就是总的冬三月的养生原则。另外还有一个总的四季养生原则,便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是一个生长的季节,这时候的养生养阳,秋冬是一个收藏的季节,就要养生养阴。五行上来讲,肾对应的是冬天,肺对应的是秋天,这时候如果违反了这些四季养生原则的话,就容易损伤肾气。
具体到冬季脾胃的保养,大家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阳气需要肾的阳气来温煦和推动,而冬季阴寒之气旺盛,阳气闭藏,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肾气肾阳逐渐虚弱,加上冬季寒冷血流瘀滞,是脾胃病好发的季节,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同时,冬季又是进补的季节,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进补的效果,因此冬季要特别注意脾胃的保养。首先,要注意保暖,避免局部受凉,否则寒凝血滞,容易诱发胃痛、消化不良等;其次,要饮食有规律,三餐定时,避免过饥或过饱,有脾胃病病史可以少食多餐。此外,要注意以下几项:
1
冬季忌吃寒性食物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阳气内藏,脾胃功能相对虚弱。在饮食方面,如果再吃寒性食物,必然会损伤脾胃阳气,引起身体各种疾病。所以,冬季忌吃寒性食物,如大部分的水果都是属于寒湿之品。
2
冬季忌吃油炸类食品
冬季寒冷,人们喜欢吃温热的食物以抵御严寒。比如,我国北方冬季爱吃羊肉,南方冬季爱吃狗肉,都是属于时令的温补之品。但是,并不是热性的食物都合适,燥热的食品吃多了容易产生上火的症状,甚至产生热性的疾病。
3
冬季吃羊肉、狗肉后忌立即喝茶
羊肉、狗肉为冬季人们喜爱食用的肉类之一。有的人刚吃过羊肉、狗肉就立即喝一杯浓茶,以为这样能够帮助消化。其实,这种做法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因为,羊肉、狗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如果吃过羊肉、狗肉就立即喝浓茶,茶水中的鞣酸便会与肉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具有收敛作用的鞣酸蛋白质,从而使肠的蠕动功能减弱,大便中的水分减少,导致排便不畅,发生便秘。所以,冬季吃羊肉、狗肉后忌立即喝茶。羊肉、狗肉可以和萝卜搭配,既可以中和二者的温燥,又可以促进消化。
4
冬季忌喝酒抗寒
冬季气候寒冷,人喝酒后可以使体内血流量增加,周身发热,正是所谓“饮酒能抗寒”的理由。这种看法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识”误区。人喝了酒后会全身出现温暖,有发热的感觉,但是,这仅仅是暂时的。从长时间看,喝酒后由于血管扩张,体内的热量散发得更多更快,等酒劲一过,反而会使身体更加感到寒冷,并使抗寒能力减弱或者发生意外,如引起头痛、感冒或冻伤。因此,冬季饮酒抗寒只能起短暂的作用,而有害于身体健康。所以忌喝酒抗寒。
5
冬季忌凡虚必补
“虚则补之”是冬季药膳进补的基本原则。但是,虚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别,如果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再者,根据中医的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冬季用药膳者,若有外邪存在,则宜先祛邪解表,不宜盲目进补。其中有急性病和慢性病发作者,原来吃补品的应暂停进补。还有,在消化道疾病发作期,一般不宜进补,如果直接进补则适得其反。冬令进补,一方面要防止无虚滥补。滥补不但徒耗药品,而且会扰乱人体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疾病。另一方面,还要防止虚不受补。这是指体弱者进补之后,病痛不减,反而还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主要原因是阴虚火旺,进食温补药会助火。
6
冬季辨证进补——膏方
体虚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种,而补益食品多分偏寒性和偏温性两类。如对于阴虚、血虚者,特别是有虚热时,忌食用狗肉、羊肉、核桃、桂圆等一类偏温性的食品。在冬天,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来说,吃羊肉火锅,则更容易助火生热,火气也就更大,严重者会引发口疮、口干咽燥、夜寐不安。
膏方的特点,它可以滋补强身,延缓衰老,治病纠偏;它可以整体调节,针对性强。相对于一些成药,像六味地黄丸,就没有像膏方一样的针对性强,因为膏方是大夫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开具的一个药方,经过加工之后做成膏方的。膏方是辨质治其本,随证治其标,这是它的特点,就是标本兼治,攻补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