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1008/144576.html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唐?杜甫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至日”等。
冬至亦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
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每个节气都有“三候”,所谓的三候是指任意节气中三个阶段的物候变化现象,即包含了动植物和非生物的变化现象,反应了该节气的气候变化。通常“一候”有五天,而一个节气有三候,所以一个节气一共有15天。
我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中国古代,《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择吉辰而后省事。”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应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至今,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唐、宋时期,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天台人的冬至
冬至是天台民间的祭祖日子,俗称“请老太公”,一般人家,若无特殊情报况肯定要办(一年四次都不可少),祭祖口头念:清明早饭、七月半周饭、冬至点心、12月30日夜饭。
家家要办酒菜,卷饺饼筒做“冬至丸”祭祖,祭后合家享用“冬至丸”和菜肴。冬至丸用糯米粉做五六厘米直径大的圆子,放在锅里沸水中煮熟,捺扁再放进炒粉红糖拌成黏滚而成,俗称“擂冬至丸”。有的做冬至圆用猪肉米、豆腐米、油泡米、大头菜等做进糯米粉里面,放蒸笼里蒸熟吃。人们相信,吃了冬至丸,小孩大一岁,几岁吃几个冬至丸,明年长大就会更聪明
祭祖的“冬至丸”必须是单数,或5个,或7个,或9个。
菜肴碗数也必须是单数,有荤有素,一般人家有:猪肉、鱼、豆腐、青菜、小炒等。
天台俗语“歪啦冬至、干净过年”“歪拉”为天台方言意思是不干净。
传说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
“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传说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传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防灾祛病。
九九消寒图
数九歌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的一项汉族传统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也称作“写九”。
一般九九消寒图的一侧还应写有《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图,还有用图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图。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填充规则通常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种图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图简单易行,但显然没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此外,也有些九九消寒图采用图画的形式,也称作“画九”。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这种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作“雅图”。
冬至
诗词赏析
小至
—杜甫(唐)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杜甫(唐)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白居易(唐)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祭天
古代中国人认为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是天神支配下的阴阳消长造成的,冬至是阴气极盛、阳气始生之时,即阴穷而阳萌。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周礼·春官·宗伯下》说,冬日至,大司乐要在地上的圜丘奏乐,演奏六次,则天神降,可以礼神。这是有关冬至圜丘祭天最早的记载。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现存北京天坛,是明清两朝南郊祭天之所,天坛的中央是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东北是牺牲所,西南为斋宫。圜丘是用三层汉白玉砌成的平台,每层石块数均为九的倍数,以象征天有九重的阳数。
配图来源网络
二十四节气?秋分┃“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二十四节气?小雪┃“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二十四节气?立冬┃“*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二十四节气?霜降┃“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二十四节气?寒露┃“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二十四节气?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二十四节气?处暑┃“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二十四节气·立春┃“春雨洗残雪,春风轻布衣”二十四节气·谷雨┃“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二十四节气·春分┃“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二十四节气?冬至┃天台人过冬至:请老太公,擂冬至丸二十四节气?小暑┃“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二十四节气?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二十四节气?大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二十四节气?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二十四节气?立冬┃“秋风吹尽旧庭柯,*叶丹枫客里过。”二十四节气·立秋┃“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