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篇文章,大概1万字干货,这是上篇;六哥不喜欢敷衍了事,要写就真正解决问题!
适合什么人看
不论直播卖货,还是电商写详情页面,还是线下推销产品,总是说不到客户的心理;同样的产品,对手三言两语,就打消了客户的疑虑,卖的远比你好;
尝试了很多方法,但还是无法和熊孩子很好的沟通;没法和员工很好的交流,感觉员工很笨,工作总是做不好;即便你是一个学生、老师、*客、领导,只要存在沟通的地方,或许,都能从这篇文章学到一个底层的思维,让你想做的事更加容易实现;
如果存在这些,问题不在客户,不在孩子,也不在员工,而是你说话的方法出了差错!
超过30多个案例,帮你彻底理解,到底怎么更有效的卖货和沟通!
六哥所有文章,0鸡汤,0扯淡,一篇文章深刻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01
击节者和听猜者案例
先看一个真实的心理学研究案例,如果你知道这个案例,可以跳过这段,硬菜都在后面!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伊丽莎白·牛顿因一项研究而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研究的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受试者分别扮演“击节者”和“听猜者”两类角色。
击节者拿到一份列有25首著名曲目的清单,包括《祝你生日快乐》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等耳熟能详的歌曲。每位击节者选定一首,然后在桌上把曲子的节奏敲给听猜者听。听猜者的任务是根据敲击的节奏猜出正确的歌名。在牛顿的实验过程中,击节者一共击打了首歌,听猜者只猜对了3首,成功率2.5%。仅凭这项结果怎么能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呢?原来听猜者猜歌之前,牛顿让击节者估计猜中的概率。击节者预测的成功概率是50%。击节者满以为每表演两首曲子就能让对方猜中一首:实际上,他们平均击打了40首歌后,听猜者才成功听懂了1首。原因何在?击节者一边击打节拍,脑中难免会随之想起歌曲的旋律。你不妨自己动手试试,把生日歌的节奏敲出来,耳边肯定会听到这首歌。而此时,听猜者不可能感知到旋律,他们只能听一串不连贯的敲击声——类似摩斯电码那样古怪的节奏。
在这项实验中,击节者各个都非常惊讶,听猜者为什么费那么大力气还辨别不出曲目:这调子难道还不明显吗?当击节者看到听猜者把美国国旗猜成《祝你生日快乐》时,脸上的神色更是难以言喻:你怎么会这么蠢呢?击节者的处境也不容易。问题就在于,击节者一旦事先掌握了某种知识(比如歌曲名),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击节者打击节奏时,想象不出听猜者听到的是一下又一下分离的敲击声,而不是连贯的歌曲旋律。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我们一旦知道某事或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事的情况发生的原因: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我们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无法轻易摸透听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状态。
(如果不信的话,你可以自己跟朋友玩一下这个游戏,看看你会不会为对方猜不到你的曲子而着急。)
02
先看几个身边的案例,加深下理解
就像你学习了淘宝运营,知道了ROI,UV,PV这些专业术语,你知道了后,这些就相当于刚上幼儿园学习1+1=2一样简单;
但你给一个刚接触淘宝的人,说你要提高ROI,他会一脸懵逼,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你以为非常简单,他像是在听天书;你要是给他说,你要明白,你投入1元,能成交多少钱,每天要把成交的钱想法提的更高,他或许就很容易明白了;
再比如当一个人掌握了摄影,他会明白什么是光圈,什么是快门速度,什么是ISO。这是摄影的三大要素。学过摄影的人,立刻就能够知道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就像他的本能一般。
可是,当他对一个不懂摄影的人侃侃而谈一台相机的最大快门速度,以及ISO数值对画面噪点的影响的时候,他想着,这么简单的,肯定懂。
如果你这样介绍,他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学会摄影了!
这个时候,恰恰就陷入了“击节者”与“听猜者”之间的状态,在别人面前,感觉自己多牛逼,多专业,其实别人啥也没学会,只会说你讲的东西不落地,太虚!
如果你换种方式说,
比如说,把相机的快门想象光如流水一般。
一个快门动作,快门开合一次,相当于“打开-关上水龙头”这样一个循环。放水时间的长短,相当于快门速度。那么快门时间越长,进光量就越大,把物体拍的就越亮;先有一个基础的认知,慢慢再学习更深入的,才能激发新手的兴趣;
而这就是目前普通存在的——
沉浸在自己的节奏中,想当然地觉得所有人都跟自己有一样的感受,可别人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说什么!
就像让创意更有黏性一书中说,
其实,击节者/听猜者的实验每天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演。
“击节者”和“听猜者”,就是首席执行官和一线员工、老师和学生、*客和选民、营销者和消费者、作家和读者。
每一组群体双方本该依赖持续不断的交流进行互动,但他们像击节者和听猜者一样,都受困于信息的高度不平衡之中。
首席执行官高谈“释放股东价值时,脑袋里正播放着一段员工听不到的旋律。
举个例子,有人做实验,给实验对象看以下话语:
干草堆很重要,因为布破了。
旋律听上去很别扭,因为断了。
实验发现有一部分人接触了一部分信息,如第一个给降落伞,第二个给笛子。他们就特别容易理解。
他们沉浸在自己脑海中的旋律里,说的头头是道,感觉自己很牛,殊不知刚刚打开页面的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
它意味着这样一件事:当我们一旦知道某事的时候,就很难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情形。
每个人的知识不同,缺少包容和理解,冲突在所难免。咱尽可能用对方能理解的词来说明;减少用户认知阻碍
03
那具体用什么方法,才能让所有的沟通更有效呢?
第一:避免抽象,假大空,用更具视觉化、可感知的表达;
最经常的现象是:我们假设对方具有跟我们一样的背景知识,从而直接跳过了“想办法让用户理解”的过程。
如果你是一个营销人,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思维,认为用户对产品一点也不了解,就像你对原子弹、发射卫星一点也不了解一样!把客户当成刚入学的幼儿园,一张白纸!
看看下面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
比如你是一个智能音响的设计者,想想自己,带着几十个人的团队,早上7点上班,晚上0点才下班,整整花费了2年时间,终于研发成功了;
你在页面上宣传自己的产品的时,说:“智能伴侣、极致经典”
我想这句话肯定描绘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那么辛苦,zui终研发出一个这样智能和经典的产品,可能自己都感动哭了。但是作为一个浏览网页的用户,我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你觉得客户会买单吗?
某空气净化器:
为爱制造,闪耀登场。
这句文案相当于说:我们新出了一款为了爱而做的产品;换位思考下就知道,你在商场上走着,突然一个人来给你说,为爱制造的净化器。。。,或一个直播给你说,这款空气净化器是为爱制造;
你能觉得它好吗?太空洞,太抽象;但你作为夜以继日工作的老板,你肯定理解研发地不容易,为大家家庭空气更好,换了几十种材料,投入了上百万;但客户没有这种经历啊,他体会不到;
某智能硬件产品:
追求卓越,只做精品!
这句文案相当于说:我们是个好公司,我们造了好产品。和上面一样,把自己当成没有任何经历,对产品一无所知的客户,你就明白,你说了等于没说;对成交起不到任何作用;
当我反对“这样的文案”的时候,我真正反对的是: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玩弄只有自己能理解的文字,而不管用户能不能理解。
乔布斯在发布ipod时,他研发不辛苦吗?投入不大吗?天天都吃住办公室,他没有说什么,极致追求,超大容量!
而是说,把首歌装进口袋!
甚至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小孩都能明白它的意思,而且能够长久记住!
是的,当年那款iPod,至今还在我书桌的抽屉里,尽管如今我已经不用它,但我无法忘记它曾带给我的喜悦!
当时想想都激动,能随身带首歌,随时随地的听,这才是我下单的理由,而不是什么极致经典。。。。!
如果你问我,iPod好在哪里?它给我的感觉是:简单、轻便、好用。
你要把读广告的人看成一般的人就好了,不要觉得他们什么都知道,不要被自己的自嗨创意所感动而不肯放弃。
第二:和客户已经知道的发生关联,而不是直接抛出你知道的;
比如一款牙刷的设计获得了“红点设计奖”,大名鼎鼎的奖项,你在页面上描述或出去演讲说,获得了这个奖;
在外行看来,很陌生,完全没有什么感觉;不知道和普通牙刷有啥优势,那么你觉得这款牙刷,还能卖好吗?
如果换个方式说,这款牙刷获得世界三大设计奖之一,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
这样,客户就知道了,原来是设计界的三大奖之一,这很厉害了;
再比如:你生产一个滋补的产品,你说:桃花容颜、青春焕发。。。。
这样客户并没有什么感觉,基本所有滋补品都是这样说,自然买的可能性就少了;
如果你换个方式说,滋补有三宝,人参、鹿茸和阿胶;
当你的产品和人参、鹿茸放在一起比较时,客户自然就知道它的价值了;
目的就是和大家熟知的好品牌,好产品,绑定在一起,而不是在吹嘘你专业领域所知道的!
比如一个洗发水的新品牌,一小瓶多,是市场常见的品牌贵了3倍多;
客户一看,没见过的品牌,还这么贵,基本就走人了;
如果你电商页面、宣传广告册或直播时介绍和资生堂、雅诗兰黛、兰蔻是一个研究所
或你的西装和海澜之家、罗蒙是一个加工厂;
这样信任度就会大大提高,当然重要的是真实,这里是一个更好的表达方式;
从用户的大脑中寻找类似物;我们接触新事物,一定是跟已有的记忆产生联系;
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时,并没有直接推出iPhone详细功能,而是说要发布3个产品—1个电话、1个大屏幕iPod、1个上网设备,这3个产品都是大家熟悉的。
然后乔布斯才说,实际上我们只发布一个产品,它具备上面3个产品的功能,那就是—iPhone。
和用户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只有理解了,才会有兴趣去买它!
比如再介绍五谷磨房黑芝麻糊,这样就很不错,绑定用户已有的概念!
五谷磨房黑芝麻糊的营养价值,大家都很陌生,但大家知道鸡蛋,牛奶和生菜的;这个一杯就是他们的总和;大家就非常明白它多厉害了;
第三:用被交流对象能听懂的话语沟通,保存在一个层次上;
比如当你的孩子到了超市啥都想要时,
如果你给他说,爸妈赚钱很辛苦,不能乱花钱;这对他说毛用都没有,你是成年人,大多是辛苦走过来的,你自然很有体会;
但孩子不知道啥是辛苦,他也从来没有体验过辛苦的感觉;
所以你给他说这些,并不能改变他什么。
如果换个方式说,比如你家小孩很喜欢车,你给他说,你看妈妈的钱就这么多,如果你买冰激凌、棒棒糖了,你以后zui喜欢的车,就不能买了;他或许知道,我要用钱买我zui喜欢的,或许就不闹着买那些没有用的了;
小车玩具是你和孩子处于一个层次的交流,孩子知道车更好玩,或许能说服孩子不买其它的相对不好玩的;
再比如,很多小孩不喜欢吃青菜;
你要是给他说,吃青菜有营养,有力量;
这对他也没什么用,小孩的认知中,营养是啥东西,压根没啥概念;
换种方式说,你说吃了青菜,你可以在幼儿园跑步比赛得第一名;或之前没有他班级里小明跑得快;
你可以说,小明就是吃了很多青菜,才跑这么快的,你想不想比小明跑的更快呢?
这正常都比上面的更凑效;
和谁沟通,就要用他的认知世界的词和事物去沟通,而不是你知道的;比如偶尔一起和小孩看看他们喜欢的书、电视、故事,一起体验下他们玩具,这样,你试着用小孩世界知道的东西和他沟通,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比如一个上小学的小孩,非喜欢打篮球;
那你也经常陪着打打玩玩,平时沟通些篮球的知识技能,一起看些篮球的电影,球赛等;
通过篮球加强你们之间的关系,那么你在让他写作业时,他或许就不那么反感了;而不是每天都是各种争吵,没完没了的生气。
你想把一个概念植入对方大脑时,你都需要想下,对方大脑是否已经存在给你想要介绍的类似的概念;
比如你说电视机顶盒工艺精湛,精美,直接说客户不能了解,要找大脑中已经存在的东西,比如说用手机的工艺做电视机顶盒;
第四:更具体的表达;
比如想让员工改变工作方式,不要说:“所有人都打起精神”;
这样大家听了,还是不知道具体该做些什么,起不到改变的目的;
而应该说:“每月至少和客户对话次”或每天听/看5个客户的聊天记录;这样大家才知道接下来干什么;
美工组长对新来的美工作图不满意,说:不能做成这样,客户都被你吓跑了;
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你应该说:每天看零食类目下面卖的好的产品,至少3款,它们的详情页,截图保存到文档中,并模仿着做一款;另外收集它们评价中客户说的zui多的词,这就是客户zui关心的,把它放到页面的前面;
再比如:你想劝说一个肥胖朋友去健身,不能说:锻炼能减轻你现在的脂肪肝,可以跑步、高抬腿;
而是说:第一月:每天先跑1公里;每天5个俯卧撑;10个高抬腿;
你只有讲具体的东西,大家才知道怎么做;
你知道英语重要,想让孩子多学习,
不是说好好学英语;
而是说每天背诵新概念英语第二册1篇文章,单词学习10个;
本文未完,收尾和总结,更多硬菜干货,都在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