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食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风怎么艾灸中风的艾灸治疗方法
TUhjnbcbe - 2023/2/20 19:47:00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中风怎么艾灸?中风的艾灸治疗方法!


  1病症概述


  中风病又名卒中。是以突然口眼斜,言语蹇涩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或部分肢体运动障碍,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为中老年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其病死率与残疾率均极高。《金匮要略》根据病情轻重,病邪深浅。提出了所谓“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分类方法。论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在于腑,即不识人;邪在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这种证候分类方法对我们现代分中风为中经络、中脏腑论治有很大影响。


  


  2病理阐述


  本病的发生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诸如:精神因素,如忧思恼怒;饮食因素,如嗜酒与多食肥美;生活因素,如房劳不节、劳累太过等,以致阴亏于下,肝阳内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上蒙清窍,横窜经络,故见狞然昏仆、肢体瘫痪等症。


  一为情志不遂,心火暴盛。《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说:“多因喜怒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淤结脑脉;或暴怒伤肝,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中风。这当中,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二为饮食所伤,痰阻脉络。《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云:“风木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或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嗜酒肥甘,饥饱失宜,或形盛气弱,中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以致肝风夹杂痰火,横窜经络,蒙蔽清窍,突然昏仆,僻不遂。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三为体衰劳倦,阴精日亏。正气耗损于内,则经络气血失于常度,积损而致气血不和。因“经主气,络主血”故也。“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或思虑劳倦,气血亏损,真气耗散,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亏于下,肝阳鸱张,阳化风动,气血痰浊上逆,淤浊上蒙元神,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中所说:“猝倒多由昏聩,本皆内伤积损而然。”


  3灸疗辨证


  (一)急性期:急性期分中经络与中脏腑。其中中经络分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痰热夹风、横窜经络两种证型;中脏腑分闭证(阳闭、阴闭),脱证两类。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症状表现——平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腿软等症。继则突然一侧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症状由轻转重,但神志清晰。舌质红、苔白或薄*,脉象弦滑或弦数。


  灸疗方法: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灸疗原则平熄内风、滋养肝肾。以取足少阳、手少阳、足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灸疗处方风池、外关、太冲,太溪、三阴交。随症加穴无方义说明风池、外关熄上逆之风阳;太冲平熄肝风而养肝阴;太溪、三阴交以滋肾水而柔肝木、泻标实而补本虚。数穴配合,共奏平肝熄风,滋养肝肾之功效,则病自愈。


  痰热夹风,横窜经络:症状表现——突然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歪眼斜,口角流涎,痰多而粘,头晕或痛,朦胧嗜卧,或微发热,大便干或秘结,舌蹇,语言不利。舌苔*腻,脉弦滑,偏瘫侧脉多弦滑而大。


  灸疗方法:①艾炷隔皂角糊灸:取皂角末50g,艾绒、米醋各适量。将皂角末加醋调和成糊膏状,再将艾绒捻如*豆大或枣核大艾炷。选用穴位为承浆、颊车穴,左侧口眼斜用药糊敷贴在右侧穴位,右侧斜敷贴左侧穴位,敷药后令患者侧卧,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每穴灸5~10壮,每日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③桃仁敷灸:取桃仁、栀仁各7枚,麝香0.3g,上药共研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上药末,用白酒适量调如膏状,男左女右敷贴于劳宫穴,外以胶布固定即可。每周换敷1次,敷灸期间适当休息,减少谈话,如局部起水泡,谨防感染,忌食辛辣等。灸疗原则化痰熄风,疏通经络。以取督脉、手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为主。灸疗处方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丰隆、行间。随症加穴①身热者,加大椎;②便秘者,加支沟、足三里;③舌蹇者,加廉泉。方义说明百会清脑升阳;曲池、合谷、阳陵泉、行间通经活络;丰隆祛痰化浊;支沟,三里通腑导浊;廉泉收引津液。诸穴合用,以起化痰熄风,疏经活络之效,病可痊愈。


  阳闭:症状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或抽搐,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肢体强痉。重者面赤气粗,身热烦燥,半身不遂,舌苔*腻,脉象弦滑有力。


  灸疗方法: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或*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②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灸疗原则醒脑开窍,清热熄风。以取督脉、手足厥阴、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灸疗处方人中、中冲、劳宫、合谷、行间、足临泣。随症加穴①口禁不开者,加颊车、下关;②身热者,加曲池。方义说明人中、合谷醒脑开窍;中冲、劳宫清心热而醒神昏;行间、足临泣平熄肝风,降气血之上逆;加下关、颊车以开口噤;加曲池以退热。


  阴闭:症状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神志欠清,语言不利,痰涎壅盛,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苔白腻或垢腻色灰,脉象缓滑。


  灸疗方法: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④桃仁敷灸:取桃仁,栀子各7枚,麝香0.3g,上药共研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上药末,用白酒适量调如膏状,男左女右敷贴于劳宫穴,外以胶布固定即可。每周换敷1次,敷灸期间适当休息,减少谈话,如局部起水泡,谨防感染,忌食辛辣等。灸疗原则温宣开窍,化痰熄风。以取督脉、手足阳明、任脉,足厥阴经穴为主。灸疗处方人中、合谷、中脘、足三里、丰隆、太冲。随症加穴①少气乏力者加神阙、气海、关元;②头昏心悸者加百会、通里。方义说明人中、合谷醒脑开窍;中脘和胃降逆;足三里疏风化湿,通经活络;丰隆化痰湿,清神志;太冲燥化水湿。诸穴配合,共奏开窍、化痰、熄风之功。


  脱证:症状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面色苍白,手撒肢冷,鼻鼾,呼吸微弱,汗多,二便失禁,肢体瘫软。舌淡质萎,脉象细微欲绝。


  灸疗方法: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灶如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②艾炷隔盐灸:每次选2~4穴,多选用腹部俞穴,一般每穴灸5~10壮,施灸时用中等艾炷或大艾炷,并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灸疗原则救阴回阳固脱。以取督脉、任脉、足少阴经穴为主。灸疗处方人中、素髎、神阙、关元、涌泉。随症加穴①虚汗不止者,加阴郄、后溪;②小便失禁者,加中极、三阴交。方义说明人中、素髎二穴,有良好的升压强心挽救虚脱作用;神阙乃真气所系,关元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重灸此二穴为回阳固脱之要法;加补涌泉水穴,阴中求阳;阴郄、后溪以止汗;中极、三阴交以固涩小便。


  (二)恢复期


  此期余邪未净,正气虚弱,如果前者未平复,势必影响后期的治疗,因此清理余邪,扶助正气非常必要,处理得当可以减少后遗症状。


  肝肾阴虚,风阳未靖:症状表现——神志有时欠清,面色赤红,心烦不安,甚则躁动,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夜间失眠,盗汗,肢体瘫痪。舌质红少苔或光剥,脉象细数或弦数。


  灸疗方法: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或*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灸疗原则滋补肝肾,潜阳熄风。以取足太阳、足少阴、手少阴、足厥阴经穴为主。灸疗处方肝俞、肾俞、阴郄、太溪、行间、神门。随症加穴无方义说明肝俞、肾俞、太溪滋补肝肾;肝经之荥穴行间可熄未靖之风阳;心经之郄穴阴郄宁心敛汗;神门安心宁神。如此诸穴协用,共奏滋补肝肾,潜阳熄风之效,病自康复。


  脾胃虚弱,痰浊不化:症状表现——沉睡嗜卧,唤之清醒,痰多而粘,精神倦怠,懒言少语,纳食不多,四肢软瘫,大便易溏。舌苔浊腻、色白或*,脉象缓滑。


  灸疗方法: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灸疗原则调补脾胃,宣化痰浊。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脾之背俞穴为主。灸疗处方中脘、脾俞、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随症加穴①沉睡嗜卧者,加印堂,甚者刺人中;②便溏者,加天枢。方义说明中脘、脾俞、足三里、丰隆调补脾胃,以杜痰浊之源。阴陵泉、三阴交扶脾祛湿;加刺印堂或人中可清神醒脑;加针灸天枢可调理肠道气机。脾胃健、痰浊除,则正气自得恢复。


  气血两亏,心脾互虚:症状表现——面色少华或苍白,精神萎顿,倦怠思睡,少气懒言,肢体软瘫或麻木,夜眠不宁,心慌易惊,纳食不多或食后作胀。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


  灸疗原则养血益气,调补心脾。以取足太阳、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灸疗处方心俞、膈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随症加穴①心慌者,加内关;②食后作胀者,加中脘;③夜眠不宁者,加神门。方义说明心脾两俞宁心健脾而养血;膈俞补血;气海益气;足三里、三阴交调补脾胃而资气血生化之源;加内关以宁心;加中脘以健胃;加神门以安神。诸穴合用,可起到养血益气,调补心脾之功效,则病自愈。


  (三)后遗症


  肢体瘫痪:症状表现——一般多为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并常伴有麻木疼痛或感觉迟钝等,重则感觉完全丧失。其软弱无力者为软瘫;拘急强硬,伸屈不利者为硬瘫。舌质如常或紫黯,或有瘀斑,舌苔较腻,脉多弦滑或缓。


  灸疗方法: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用3~6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或*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③瘫痪饼敷灸:取穿山甲、大川乌头、红海蛤各60g,以上诸药粉碎研为细末。每用1.5g药末,用葱汁调和成膏状,制成一个如五分硬币大的圆饼,照上法制成数枚备用。敷灸时根据病情将药饼分别贴于涌泉、阳陵泉、足三里、曲池、肩髃、合谷等俞穴,上盖纱布,胶布固定。再取温水一盆,将敷灸药饼一侧的足浸入水内,微取自汗出,除去药饼。每三日贴洗1次,以病愈为止。灸疗原则活血通络,疏散风邪。灸疗处方①上肢瘫痪:大杼、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臂中、外关、合谷、三间、尺泽、曲泽、内关、大陵、中泉。②下肢瘫痪:环跳、风市、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丘墟、三阴交、委中、曲泉、阴陵泉、商丘、下昆仑。每次均取3~5穴。随症加穴无方义说明肩髃为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通经活络,疏散风热;肩髎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的常用穴;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配合肩髃、外关等常常治疗上肢痿痹;环跳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可以通经活络;风市也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具有祛风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诸穴合用,可以有效疏通经络,缓减麻木与疼痛。


  吞咽困难:症状表现——轻者流口水,进食慢,饮水呛咳,痰涎分泌物多而不易咯出,刺激咽壁时无恶心等反应;中等者大量流口水,呛咳严重,仅能缓慢进食流质,经常呛咳;重型患者滴水不进,只有靠鼻饲管进食。舌苔多浊腻。


  灸疗方法: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灸疗原则活血通络,化痰开窍。灸疗处方廉泉、扶突、风池、合谷、丰隆。随症加穴无方义说明廉泉是任脉与阴维之会穴,主治舌强不语;风池是足少阳经与阳维之会穴,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穴,配地仓、颊车可治眼歪斜;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经穴,可以化痰湿,通经络。


  失语:症状表现——言语不清或只能发出单声,或完全不能说话,舌欠灵活或偏歪流涎,或兼有神志痴呆。舌苔腻,脉象滑。


  灸疗方法: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或*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④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灸疗原则通窍利咽,解语通络。灸疗处方廉泉、哑门、通里、三阴交、太溪。随症加穴舌强硬者,加刺金津、玉液。方义说明廉泉是任脉与阴维之会穴,主治舌强不语;哑门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是治疗舌强不语的首选穴;通里是手少阴心经经穴,可治不语。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本草纲目》


  中风口噤,熟艾灸承浆—穴,颊车二穴,各五壮。


  中风斜,用瓜蒌绞汁,和大麦面作饼,炙热熨之,正便止,勿令太过。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地仓治偏风口,目不得闭,失喑不语,饮食不收,水浆漏落,眼动不止,病左治右,病右治左。日可灸二七壮,重者七七壮,艾炷如粗钗脚大,灸炷若大,口转,却灸承浆七七壮即愈。


  承浆,疗偏风口,日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止。灸即血脉通宣,其风应时立愈,其艾炷不用大。


  3.《肘后备急方》


  卷三·沿中风诸方第十九: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灸两足大指下横纹中,随年壮。若*急不得行者,内筋急者,灸内踝,外筋急者,灸外踝上,二十壮。若眼上睑垂者,灸目两眦后三壮。若不识人者,灸季胁头,各七壮,此胁小肋屈头也。不能语者,灸第二椎或第五椎上五十壮。……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随处者,取于艾叶一纣许,丸之,内瓦甑下,塞余孔,唯留一目,以痛处著甑目下,烷艾以薰之,一时间愈矣。又方,取朽木削之。以水煮令浓,热灼灼尔,以渍痛处,效。若口僻者,衔奏灸口吻口横纹间,觉火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太过矣,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节上一丸,右灸左也。


  


  又方,治中风口,巴豆七枚,去皮烂研,左涂右手心,右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向手心,须臾即便正,洗去药,并频抽掣中指。


  又方,主卒中风头面肿,杵杏仁如膏,傅之。


  外台秘要治卒中风口,皂角五两,去皮为末,三年大醋和,右涂左,左涂右,干又傅之,瘥。


  又方,灸脐中,百壮也。


  又方,灸鼻人中,三壮也。


  又方,灸其唇下宛宛中,承将穴十壮,大效矣。


  现代灸疗文献


  1.桃仁敷灸劳宫穴治疗中风言语蹇涩赵风金陕西中医,1:42


  治疗方法:通过对劳宫穴的刺激与药理作用,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改变病理状态。劳宫属手厥阴心包经俞穴,功用泄热清心;桃仁活血逐淤,意在活血风自熄,桅仁泄热凉血,缓急且防辛散太过;麝香芳香开窍,搜风通络;酒能通达络中阳气:且载药入络达所,药症合宜,故捷效得奏。病案举例:季姓,女,56岁,社员。年4月7日诊。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因家务操劳持重发病,症见口唇瞤动,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进食妨碍。先后赴省、地医院诊为:脑血管意外。中医辨证:络脉空虚,风邪入中(中经络)。


  治疗结果:经服中西药疗效缓慢,余以上法施治,一贴症平,更方调理,多年未曾复发。


  2.灸气海关元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观察孙毓张志刚赵素杰针灸临床杂志,21(2):51


  治疗方法:病人取平卧位,暴露下腹部,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的气海、关元穴上,距离皮肤1.5~3cm进行重灸,灸至皮肤稍有红晕,以不引起灼痛为度,病人自感有温热感,一般每穴灸10~20分钟,每天2次。局部知觉减退患者,通过医生手指的触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灸疗如同针刺一样,也有得气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施行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集中1穴连续较长时间的施灸,以出现温热感向下、上传导为佳。在施灸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防止艾条灰尘脱落,引起烧伤。对于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应防止烧伤后化脓感染,若施灸过重,皮肤出现水泡,只要注意不使水泡擦破,即可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用无菌针头刺破水泡,放出渗出液,再涂以甲紫。另外在进行灸疗操作时,一般让病人仰卧自然,在施灸过程中病人不可随便移动,以防烫伤皮肤,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治疗结果:治愈:小便失禁症状消失;显效:小便失禁症状明显消失;好转:小便失禁症状有所减轻;无效:小便失禁症状无明显改善。痊愈15例,占57.7%;显效7例,占26.9%;好转2例,占7.7%;无效2例,占7.7%。总有效率达92%。


  3.隔姜隔盐灸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对照研究刘慧林王麟鹏中国针灸,26(9):~


  治疗方法:主穴为神阙。方法:食用盐填满肚脐(神阙穴),把生姜切成厚度约0.17~0.18cm,形状近圆形的姜片,其最小直径不小于4cm。将艾绒捏成底面直径约3cm,高约3cm的圆锥体,置于姜片之上,再将姜片和艾绒置于填满食盐的神阙穴上,点燃艾绒,待其全部燃尽,连续灸2壮,每日1次,患者同时接受针对卒中的常规针刺治疗,取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为主穴加减,平补平泻手法。以上治疗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


  治疗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尿失禁等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尿失禁等级的改善程度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风怎么艾灸中风的艾灸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