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当成语遇上中医药
古风盛行,国潮迭起。当成语遇上中医药,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胡博士说中医系列特推出“世”说新语栏目,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重新挖掘成语的中医价值与内涵,分享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养生方法,让读者感受不一样的中医药文化。
“耳”和“目”是我们大家认识世界、倾听万物的重要器官。
“耳聪目明”指人耳朵的听力和眼睛的反应都非常灵敏;形容这个人头脑清楚,眼光敏锐的一种精神状态。“耳”和“目”跟中医理论中的哪些脏腑关系呢?“耳聪目明”一词又与中医药有哪些神奇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吧!
[耳聪目明]
[解释]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出处]《周易·鼎》:“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
《*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岐伯曰: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谁知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
“耳”和“目”与人体的哪些脏腑有关呢?
在中医理论中,“耳”和“目”跟哪些脏腑有关系,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第一、最早在《*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中就有提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帝内经·金匮真言论》“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髓,髓生肝,肾主耳”。
因此,我们的耳与中医脏腑中的肾、目与中医脏腑中的肝有关。
第二、肝主要的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调畅情志)和主藏血。肝五行属木,开窍于目,在志为怒。《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提到“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肝疏泄和藏血的功能正常,我们看东西才能视力清晰;如果肝的这两项功能受损,不但眼睛的视功能受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耳朵的听力下降。
第三、肾主要的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和主水(津液的输布、排泄)、主纳气。在《灵枢·脉度》中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我们听力是否灵敏,与肾的功能息息相关,当肾的精气充足时则听力灵敏,即使很小的声音也可以听到;但如果肾的功能受损或者肾的精气衰弱时,或者到了老年时,会出现听力下降和耳聋的现象。
第四、肝与肾在功能上密切相关: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血液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盈,需要血液的濡养,精和血之间有互相滋生和互相转化的关系,因此,肝肾的关系是“精血同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保护“肝肾”才能“耳聪目明”
我们知道了“精血同源”也就是“肝肾同源”。
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如果肝气虚弱,容易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清楚,两耳也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耳聋的现象。当人步入老年状态时,也会出现双眼视力越来越差、老眼昏花,听力也逐渐下降,甚至耳聋、耳背。
补益肝肾,延缓衰老,才能使我们耳聪目明。平时尽量减少带耳机听音乐的时间或者不要把音量调到太大。日常生活中,少熬夜,控制情绪,规律生活作息都可以保护我们的肝和肾。
除了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耳聪目明”:
1.鸣天鼓
刘完素在《河间六书》中提到:"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鸣天鼓具有防耳鸣和护听力的作用。
鸣天鼓的方法:坐好后,手肘抵在桌子上,双手十指张开,掌心紧盖双耳,食指压在中指上,食指向下轻弹后枕部10下,发出咚咚声。鸣天鼓具有醒脑开窍、增强记忆、强化听力和预防耳疾的作用。
2.按摩睛明穴
睛明穴出自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
按摩睛明穴的方法:坐或者站立,单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鼻根和内眼角上方,按揉1-2分钟,每天可以按摩2-3次;具有缓解眼睛疲劳,改善眼周血液循环,改善视力的作用。
3.羊肉汤
原料:羊肉或者羊排克,当归5克,川芎5克,枸杞5克,生姜5片。
做法:1.将羊肉或者羊排飞水后,和上述其他洗净的药材一起放入砂锅中,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小时,放温后吃肉喝汤。
功效:羊肉味甘,性温,归脾、肾经,具有温中暖肾,益气补血的功效;当归味甘,性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川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
因此,本药膳具有温补肝肾、行气补血的功效,实热体质的人慎服。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点击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