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保温杯里泡枸杞是养生,
那你了解它吗?
快来一起深入交流下吧!
基本信息
01别名
苟起子、枸杞红实、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红青椒等。
02来源
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
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摘,热风烘干或晾至皮皱后晒干,除去果梗。
03原形态
灌木或经栽培后而成大灌木,高1-3m。主茎数条,粗壮;
小枝有纵棱纹,有不生叶的短刺和生叶、花的长刺;
果枝细长,通常先端下垂,外皮淡灰*色,无毛。叶互生或数片簇生于短枝上;
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0.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或狭楔形而下延成叶柄,全缘,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
花冠漏斗状,管部长约8mm,先端5裂,裂片卵形,长约5mm,粉红色或淡紫红色,具暗紫色脉纹,管内雄蕊着生处上方有一圈柔毛;
浆果卵圆形、椭圆形或阔卵形,长8-20mm,直径5-10mm,红色或橘红色,果皮肉质;
种子多数,近圆肾形而扁平,棕*色。花期在5-10月,果期在6-11月。
04生境地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沟崖及山坡或灌溉地埂和水渠边等处。野生和栽培均有。
资源分布: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等地。
性状分析
本品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长6~20mm,直径3~10mm。
表面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凸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
果肉肉质,柔润。种子20~50粒,类肾形,扁而翘,表面浅*色或棕*色。气微,味甜。
炮制方法
洗净杂质,摘掉残留的梗和蒂。
《纲目》中记载:
凡用枸杞,拣净枝梗,取鲜明者洗净,酒润一夜,捣烂入药。
药理分析
01性味
甘,平。
02归经
归肝、肾经。
03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虚劳精亏、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目昏多泪,虚劳咳嗽。
04用法用量
6-12g
05注意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
化学分析
01化学成分
枸杞子中含胡萝卜素3.39毫克%,硫胺素0.23毫克%,核*素0.33毫克%,烟酸1.7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尚分离出β-谷甾醇、亚油酸。
02药理作用
1、抗衰老作用。
2、抗癌作用。
3、降血脂与保肝作用。
4、生长刺激作用。
5、促进造血作用。
6、增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7、降血糖作用。
复方
①治肝肾不足,干涩眼痛:
熟地*、山萸肉、茯苓、山药、丹皮、泽泻、枸杞子、菊花。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丸)
②治劳伤虚损:
枸杞子三升,干地*(切)一升,天门冬一升。上三物,细捣,曝令干,以绢罗之,蜜和作丸,大如弹丸,日二。(《古今录验方》枸杞丸)
③治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
甘州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分作四分,四两用蜀椒一两炒,四两用小茴香一两炒,四两用脂麻一两炒,四两用川楝肉炒,拣出枸杞,加熟地*、白术、白茯苓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日服。(《瑞竹堂经验方》四神丸)
④补虚,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
枸杞子二升。清酒二升,搦碎,更添酒浸七日,漉去滓,任情饮之。(《延年方》拘杞子酒)
⑤治虚劳,下焦虚伤,微渴,小便数:
枸杞子一两,*芪一两半(锉),人参一两(去芦头),桂心三分,当归一两,白芍药一两。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饧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惠方》枸杞子散)
⑥安神养血,滋阴壮阳,益智,强筋骨,泽肌肤,驻颜色:
枸杞子(去蒂)五升,圆眼肉五斤。上二味为一处,用新汲长流水五十斤,以砂锅桑柴火慢慢熬之,渐渐加水煮至杞圆无味,方去渣,再慢火熬成膏,取起,磁罐收贮。不拘时频服二、三匙。(《摄生秘剖》杞圆膏)
⑦治肝虚或当风眼泪:
枸杞二升。捣破,纳绢袋中。置罐中,以酒一斗浸干,密封勿泄气,三七日。每日饮之,醒醒勿醉。(《圣惠方》)
⑧治目赤生翳:
枸杞子捣汁,日点三、五次。(《肘后方》)
⑨治注夏虚病:
枸杞子、五味子。研细,滚水泡封三日,代茶饮。(《摄生众妙方》)
各家论述
①今考《本经》止云枸杞,不指是根、茎、叶、子。《别录》乃增根大寒、子微寒字,似以枸杞为苗。而甄氏《药性论》乃云枸杞甘平,子、叶皆同,似以枸杞为根。——《纲目》②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老人阴虚者十之七八,故服食家为益精明日之上品。昔人多谓其能生精益气,除阴虚内热明目者。盖热退则阴生,阴生则精血自长,肝开窍于目,黑水神光属肾,二脏之阴气增益,则目自明矣。——《本草经疏》③枸杞虽为益阴除热之上药,若病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须先治其脾胃,俟泄泻已止,乃可用之。即用,尚须同山药、莲肉、车前、茯苓相兼,则无润肠之患矣。——《本草经疏》④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按枸杞平而不热,有补水制火之能,与地*同功。——《本草通玄》⑤枸杞子,按《本经》《别录》并未分别子、皮、苗、叶,甄权、《大明》以后遂分之。但《本经》《别录》虽总言枸杞之用,而就其所言细体会之,如:《本经》言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别录》言下胸胁气、客热头痛;应指皮与苗叶言之,所谓寒能除热者是也。《本经》言久服坚筋骨,耐寒暑。——《要药分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