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又名:红果、胭脂果。性味归经: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行气散淤之要药。山楂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淤、止痛、健胃等功能,既是中一药又是水果,生热均可食用,古今皆被視为消食化积之佳品。《本草钢目》中记载,“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随息居饮食语》中记载,山楂能够“醒脾气,消肉食,破淤血,散结消胀,解酒化痰,除疳积,止泄痢。名家论述中《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百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山楂小档案
山楂属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贵州、河南、广东及东北三省等地。药用部位为野山楂或山楂的成熟果实。一般在秋末冬初时采收,切片,干燥,或直接干燥,生用;或用小火炒至颜色变深,即为炒山楂;或用小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即为焦山楂;或用小火至表面焦黑色、里面黄褐色,即为山楂炭。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便不同,如散淤止痛用生品,消食化积服炒品等。
功效主治: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淤。
主治1.促进消化,用于油膩肉食引起的食积。2.用于产后淤阻腹痛、恶露不尽、血淤、闭经痛经等。3.用于疝气或睾丸偏坠疼痛。
炮制:
山楂:拣净杂质,筛去核。
炒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
焦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为度,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山楂炭: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真伪鉴别
正品山植,呈球形或梨形,表面深红色,有光泽,满布灰白色细斑点,干品常为3~5毫米厚的横切片,多卷缩不平,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切面可见5-6粒淡黄色种子,有的种子已脱落,有的片上可见短果柄或下凹的花萼残迹。野山楂,呈类圆球形,间有切成半球形或压扁成饼状,表面棕色至红棕色,有细纹及小斑点,果肉薄,棕红色,果皮常皱缩,种子5枚,土黄色核大,质坚硬。伪品海红,果实近球形,多横切成两瓣,外表红色,皱缩不平,果肉浅黄棕色,有花萼残迹和短而细的果柄,5室,每室含种子1枚。
选方:
1.治一切食积:山楂四两,白术四两,神曲二两。上为末,蒸饼丸,梧于大,服七十丸,白汤下。(《丹溪心法》)
2.治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单方》)
3.治诸滞腹痛:山楂一味煎汤饮。(《方脉正宗》)
4.治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白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医钞类编》)
5.治肠风:酸枣并肉核烧灰,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6.治老人腰痛及腿痛: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纲目》)
7.治寒湿气小腹疼,外肾偏大肿痛:茴香、柿楂子。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盐、酒调,空心热服。(《百一选方》)
8.治产妇恶露不尽,腹中疼痛,或儿枕作痛:山楂百十个,打碎煎汤,入砂糖少许,空心温服。
药膳养生
1.调胃气,清除余邪
山绿豆汤:山楂、扁豆各10克,绿豆30克,用温水泡软,水煮,熟后再加人厚朴花6克,小火稍煮,加入盐、鸡精、葱各适量,随意饮用。
2.健胃消食
山檀粥:焦山楂10克,水煎,过滤留汁,连续2次,加入梗米克,煮粥。分为早、晚服用,连续10日。适用于食积停滞、腹痛、腹泻、小儿乳食不消等
3.健脾开胃
山檀消食片:去核山楂、山药,蒸熟,压泥,加入白糖适量,揉条,切厚片。适用于小儿牌虚久泻、食后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4.增强体质
山檀肉丝:山楂10克洗净放入锅中煮约10分钟出味,放入猪后腿肉丝克及葱段3个、姜片10克,一起煮熟后捞起,弃去葱段、姜片,拌入盐、花椒粉、梅子備各适量,再放入葱末拌匀即可食用。适用于体虚无力、脂肪聚积等。
古今验方
1.消食他积
山楂15克,洗净,切片,水煮,水沸后5分钟,即可,代茶饮。适用于单纯性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
2.滋补肝肾,消食化积
山楂30克,枸杞子15克,沸水冲泡30分钟。上、下午各1次。适用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眩晕等。
3.益智、醒脑、宁心
山楂30克,石菖蒲15克,沸水冲泡10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适用于心情郁闷、头晕胀痛、记忆力下降者。
脾胃虚弱者慎服:《纲目》: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本草经疏》: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得配本草》:气虚便搪,脾虚不食,二者禁用。服人参者忌之。《随息居饮食谱》:多食耗气,损齿,易饥,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