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像侯宝林先生的相声里说的那样,总是得给自己找点病,吃点药,心里才踏实。即使没有病,也得找点所谓的滋补药、营养药当保健食品吃,结果吃错药出了问题,还给保健食品安上一个害人的罪名。
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按照食品安全法的定义: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保健食品即使有功能声称,也是属于食品。和药品相比,食品的特性是第一,没有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第二,没有毒副作用(至于吃撑了,那是违背生理需求和生理感觉的胡吃海塞)。
这里面有三条要说明一下:一是,一些营养药品和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相同,但是含量有很大差异,比如具有药品批号的维生素C片,比作为保健食品的维生素C咀嚼片,维生素的含量要高6倍以上。含量不同,食用目的和效果也不同。二是,保健食品当中有很多药食同源的或者只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这些原料单独使用,可能是一味药材,但是在保健食品当中,只是一种食品原料,没有药性。所以,食品原料和食品不是一回事;三是,保健食品诞生之初,还有一个兄弟叫做保健药品。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出了《关于开展中药保健药品整顿的通知》,开始对中药保健药品的大清理,直接撤掉了“药健字”这一批文格式,将其统一纳入药品管理。国家药监局在年1月发布《关于统一换发并规范药品批准文号格式的通知》,其中明确: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整顿的保健药品,所以,现在没有保健药品这个概念。
说到这个份上,就应该明白,保健食品不等于药品是一个双向的不等式。同把保健食品说成能治病是违法宣传一样,那些吃经常吃些小药可以养生保健的做法同样是危害健康的行为,他同时还会产生一个关联的不良反应,那就是吃错了药,说成是保健食品的错,给那些黑化保健食品的无良行为又增添了一个错误的案例。
实际上,在很多的关于科普教育和营销教育中,总是有一些制造“人人皆病”危象的场景,把广大的消费者预设为病人,把保健食品说成能够治病的产品,再加上一些专科医生的病例分享,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我有病,吃点药可能比吃保健食品更管用的错误念想。此外一些药商出于牟利目的的不当甚至违法宣传,把一些药品说成了有病治病,没病养生的神品。模糊了药品和保健食品的界限,加剧了消费者错误用药的现象。
有一种消费误导是把药品当成保健食品。这是值得行业